近日,各地陆续公布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,广东与江苏再次以合计约占全国GDP1/5的体量,展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积极作为。
打开看,两省的增长内核各显特色:广东凭借开放前沿的魄力,以外贸和科技创新对冲下行压力;江苏则依靠各地均衡的发展和制造业全产业链的厚度,进一步拉近与广东的差距(缩至1757.6亿元)。
今年,苏超,作为一场省级足球赛事,全网刷屏。有媒体直言其他省市难以复制,其中的一个理由即是:江苏各地的经济是那么均衡。如果将经济发展比作一场马拉松,放眼江苏赛场,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,是全国唯一。
事实上,这种均衡感确实成就了苏超。比赛第一,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,只有世仇楚汉争霸……网络热梗背后是输得起的底气,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竞争又相互成就,这种竞争关系被巧妙地转化为比赛的看点和亮点。
在全国27座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的城市中,江苏占据5席,分别是苏州、南京、无锡、南通和常州,而徐州有望在2025年成为第6个(2024年其经济总量达9537.12亿元,同比增长6.4%)。
江苏强,还强在县域。根据北京中新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发布的《中国县域发展监测报告2024》,在全国百强县的排行榜单中,江苏占据其中的24个席位,在全国十强县中更是独占6席,其中昆山更是连续20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,足以佐证江苏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领跑全国。
翻看江苏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,江苏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4%,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。工业大市大县支撑稳定,13个设区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均保持正增长,区域协调性进一步增强,并未出现个别增长、多数乏力的区域分化现象。
此外,上半年江苏新产业、新业态加速发展,高新技术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至51.8%和42.1%,工业结构、运行质量得到提升。
消费方面,苏超的火爆出圈,除了带来泼天的流量,还带动了相关城市餐饮、住宿、旅游等多维度的消费增长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,江苏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49亿元,同比增长5%。按消费类型分,商品零售21487.4亿元,同比增长4.9%;餐饮收入2461.6亿元,同比增长5.7%。
从数据中也能看到,江苏消费需求潜力持续释放。随着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发力,江苏汽车、家电、3C数码、家居等商品销售加快,限上零售额合计增长9.4%,比一季度加快0.4个百分点。
相较于江苏的散装经济,广东经济高度依赖珠三角核心城市。细看广东上半年经济数据可以发现,尽管面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挑战,广东依然具备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核心竞争优势。
产业体系完整,制造业生态全球领先。从Labubu到手机、空调、汽车,穿行在大街小巷、购物中心,你总能发现MADE IN GUANGDONG的身影。
作为制造业大省,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,电子信息制造、汽车等15个行业规模位居全国第一,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/8,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、绿色石化、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,8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。
中国制造看广东,科技创新更要看广东。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,深圳-香港-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位列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,华为、比亚迪、大疆、格力等龙头企业持续引领创新。
2024年,我国每产4辆新能源汽车,就有1辆来自广东;每产5部智能手机,就有2部来自广东。全球40%的智能手机、70%的消费级无人机都出自广东。
广东经济半年报显示,新动能产业增势良好。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,新能源汽车、储能用锂离子电池、工业机器人、服务机器人、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4.7%、42.2%、34.0%、23.0%、58.2%。
外贸规模一马当先,民营经济活力强。作为外贸第一大省,在上半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,广东顶住压力,实现进出口总额4.55万亿元,占全国的20.9%,较去年同期提高0.2个百分点,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28%,远超江苏(2.81万亿元)、浙江(2.73万亿元),展现出强劲韧性。
珠三角核心城市表现不俗。上半年深圳进出口、出口规模居内地城市首位,继续稳坐外贸首城位置;东莞超越宁波重回外贸第五城,并跑出16.5%的进出口增速;广州排名不变,依旧位列第七,其中出口增速亮眼,为25.2%。
在广东外贸成绩单上,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突出。数据显示,上半年,广东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13万家,同比增长7.6%。其中,民营企业数量11万家,同比增长8.6%,进出口总值达2.92万亿元,同比增长4.3%,占全省外贸总值的64.2%,较去年同期提升0.2个百分点,稳外贸主体作用突出。
广东与江苏争相挑大梁的作为,也映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特质--当粤老大以4.2%的增速稳住大盘,苏大强以5.7%的冲劲追赶差距时,两省的竞合实则为全国经济提供了稳与进的平衡样本。(记者 曲晓丽)
Copyright © 2024 CQ9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